close

來到印度,解放了!

 

 

楔子:

  洗了舒服的熱水澡、蹲在熟悉的馬桶上、躺在柔軟的床墊上並蓋著溫暖的棉被。啊!回到家了,快樂的印度11天行也結束了!躺在床上一一回憶美好時光,那印度咖哩和拉茶的滋味、和善的當地志工、活潑的小朋友、陪伴11天的宿舍和同伴、壯麗的古蹟、廣闊的海灘等等,只留在我們的腦海中追憶,佐以孩子們的笑聲、同伴們的瘋狂叫喊。

 

經歷:

    第一天到達印度已經是當地時間十二點了。一出機場,喇叭聲迎面撲來,這麼晚了哪來那麼多喇叭!前往住的地方時,明白這裡的交通真是名不虛傳:兩線到當三線道開、喇叭不管白天晚上一樣多,不禁感慨臺灣的交通真是太有秩序了。

    我們一進到我們住的地方時,不禁張大嘴巴,差點沒吃進蚊子,和我們想像差距太大了!本來以為我們要打地鋪,兩天洗一次等等,沒想到住得還不錯,還有電視可以看,看到節目播哆啦A夢更是倍感親切。

    這裡的人十分熱情,在路上走的時常被按喇叭say hello,小朋友來的時候也是充滿活力地打招呼。連蚊子也如此,晚上時成群結隊歡迎我們,趁我們睡覺時趁機吻上兩口。

    下午我們去壓馬路,回來只剩半條命。被當地志工帶著過馬路,還直接上快速道路,在十字路口更是刺激,從車陣當中走到另一邊,被Mohan牽手到處跑更是難忘,之後聽到要出去就會聯想到過馬路而膽寒。這絕對是在臺灣無法經歷的事,在臺灣早就被車撞了,除了佩服印度的駕駛技術外(而且在Vellore沒人戴安全帽),隨意橫跨大馬路的經驗真是太新奇、過癮了!混亂的交通卻很有規則,混亂是從我們這些「文明人」眼中看來,一開始從匆匆而過變成享受過馬路的悠閒。由於印度人走路不用紅綠燈,因此沒看過幾次,看到它出現在馬路上忍不住驚呼稀奇。

    到了吃飯時間,以為是肚子的時差還沒調過來,一直吃得不多。印度的料理總是添加偏辛辣的香料,雖然好吃,但對習慣吃鹹和甜的我總是不習慣,吃沒幾口就沒食慾了。臺灣之夜那天,終於嘗到了家鄉味,炒飯、炒高麗菜、玉米濃湯等等,吃得超開心,尤其是台灣國粹--維力炸醬麵端出來時,更是口水直流,總算有一餐吃得很飽了。輪到我時只剩下一人份,可是我還要幫同伴多拿一份,當地印度志工說他的給我,我問他為何,他說太鹹了,就像我們之於印度道地咖哩,突然常到國外道地食物總會讓人不習慣。回來台灣,卻又開始回味印度咖哩的滋味。

  在YMCA內吃飯感受不到印度的氣氛,到了外面的餐廳感受很強烈,吃到了最當地的印度早餐(YMCA內只吃麥片牛奶),也知道拉茶為什麼叫拉茶(用兩個杯子互相倒入,利用接觸空氣降溫)。雖然有些嚐起來不合胃口,能夠吃到這些料理是在臺灣無法得到的體驗。

    本來以為工程是拌水泥之類的工作,沒想到是鋪土,這不是推土機在做的是嗎?因為印度人太多,如果都用機器做就一堆人失業了。早上就把預定的範圍鋪完了,我們本來以為下午要繼續鋪,這是臺灣人做到死思維:超過進度最好,做完下一個案子,究竟何時是了局。印度人做完進度就可以休息了,下午放風讓我們打球,印度真是個悠閒的地方!休息時還有拉茶可以喝。

    除了工程之外,另一個令人驚訝的是臺灣之夜的清理。我們在廚房打掃時,我們還沒拖完就說OK了,明明還有不少污漬,我們還以為聽錯了,不知是不想我們做太多還是真的這樣就好。

  接待家庭很熱情,在我們到的時候和我們聊天。吃飯時洗手是用水沖,平常都是水龍頭洗,這是第一次遇到。鋪上香蕉葉並放上食物,然後就看著我們吃,接待家庭中有人打電話叫親戚朋友來,愈來愈多人來這裡看我們吃飯,好像動物園被看的的動物。突然看到同伴來,有種「他鄉遇故知」的感覺。吃完後繼續聊天,因為找不到話題常常冷場,我嘗試介紹臺灣的食物,但因為我不會講小吃英文,所以我名稱都用中文,似乎聽不太懂所以常用泰米爾語聊自己的。離別時拍了許多照片,但我拍照時很少入鏡,所以不太會做出笑臉,照片中總不展笑顏,可我拍照時都會嘴角上揚啊。

教學心得:

    三次教學中,下午的比較順暢,但早上的他們精力還沒發洩,沒多久就開始浮躁,也教不下去而陪他們玩。一會兒要寫他們的中文譯名,一會兒要揹他們,簡直是被他們玩!小朋友就是有這麼多精力,我們小時候的精力和熱情現在究竟跑到哪裡去了?還記的當初在國小學習的熱忱追著人滿校跑的記憶嗎?為什麼最青春的高中卻變成最頹廢的老人?經歷國中和高中一年就被消磨得所剩無幾,我應該要試著找回它們。

  有不少年紀頗小的小孩,找他們時大多用泰米爾語對我們講,說英文也是雞同鴨講,必須出動印度志工當通譯,甚至有時印度志工講得話也不太懂(帶泰米爾腔,講好幾次才懂他們講的單字)。即使是正統英文我也要全神去聽,是應該要去加強聽力了。

園遊會心得:

    我的關卡是吹泡泡跑十公尺,但發現路面崎嶇不適合且風影響極大,因為不想改海報所以想了一個與泡泡有關的遊戲--戳泡泡,戳多者勝。實際實行時發現小朋友其實沒有在看海報,只認得我是七號就來闖關,早知道就不要堅持用泡泡而用備案了。原本的遊戲被改成戳泡泡,本來是想戳多者勝,忘了泡泡被揮成兩半,這算戳破沒戳破?泡泡進入死角後是否被戳破其實很難看到,因此只能相信小朋友的誠信,不過最後淪為只要來玩就簽名。

  接下來的發文具頗混亂的,由於沒事先講好發文具的方式而導致。印度比較喜歡頒獎的方式,就將我們分成兩排,前面的人用中文或暗碼說受獎者男女大小,後面的人抓一個合適的遞給前面的人就好。而且「無功受祿」感覺好像施捨,可以讓他們和我們一起合力做十五至三十分鐘的工作後再發文具,「以工代賑」讓他們知道有付出才有收獲。

結尾:

    這次的印度行收穫滿滿。我是第一次參加國際志工,也是第一次到印度,印度是個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國家,各種體驗都是新奇。我們被城市的匆忙、嘈雜和貪欲禁錮了純白的心,來到印度,解放了!拋開俗務,享受最真實的自我!

    過去了……一切都已經過去了……過往已成追憶,時間的洪流只會向前濤濤,不管多遠都可以看到我們設立的紀念碑「2016八月印度志工行」。歡樂時光如朝露逝去,痕跡被鐫刻於心扉,想來如茶水般清新雋永!

 

arrow
arrow

    YMCA國際海外志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